宁德:“1234”工作法,助力各项民政事业质效齐升
来源:宁德民政 时间:2024-12-18 09:35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2019年4月、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五年来,全省民政系统牢记职责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奋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凝聚奋进力量,“福建民政”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民生为大,为闽添福——各地民政事业五年发展成就巡礼”专题报道,展示各地民政部门推动新时代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宁德市民政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宁德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民政厅决策部署,确保宁德民政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全市民政事业发展呈现总体稳定、质效齐升、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倾力打造“1”个品牌

  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点”到“面”

  牵头制定《宁德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打造“山水宁德·颐养福地”养老服务品牌,近五年来预计完成投资额16亿元,共计911个养老补短板项目。霞浦县老年人养护院建设工程、周宁县社会福利中心(二期)项目获中央预算内投资9000万元。在蕉城区、柘荣县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平安通”服务试点,帮助解决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困难,预防和减少安全风险。持续强化养老人才队伍建设,近五年来,全市累计培训9519人。

  养老服务品质从“养”到“享”

  编制出台《宁德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力争到2025年,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覆盖全体老年人。紧盯“银发经济”产业大生态,深化数字赋能,大力推进“点菜式”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力争为宁德养老事业养老产业融合的蓬勃发展注入新动力。联合5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工作若干措施》,实施“以医助养”“养中设医”,全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覆盖全部养老机构。深入开展养老服务领域“点题整治”工作,持续完善“三抓两促一巩固”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共摸排发现237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

  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从“有”到“优”

  累计建成互助孝老食堂705个,日均服务老年人超1.6万人。开展宁德市互助孝老食堂星级评定工作,坚持“一堂一策、动态调整”原则优化提升互助孝老食堂机制。古田县相关经验做法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全省养老服务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农村养老政策研究获民政部三等奖。2023年以来,市县两级每年协同举办“幸福孝宁·乐龄乐生活”敬老爱老活动,参与老人6万多人次,为迄今活动场数最多、规模最大、参与人员最多的养老服务类活动。创新“123+N”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霞浦县引入社会资本1.3亿元,为8万多名特定对象开展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

  织密筑牢“2”大体系

  深化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全力推进高效救助。低保标准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45%确定,足额发放救助资金,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社会救助对象99581人,低保覆盖率持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近五年来,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1.08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72亿元;15次启动物价上涨联动机制,为保障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5577.41万元、惠及134.77万人次。相关工作经验先后在全国社会救助先进典型座谈会、2024年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二是扎实推进精准救助。通过与医保、残联、住建、工会等部门数据共享,链接部门专项救助资源,持续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构建“大救助”体系。推行“一主动、两及时、三精准”工作机制,通过“大数据+铁脚板”方式,组织基层工作力量入户走访困难群众,近五年来,共比对摸排数据40.62万条,及时将2.2万人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其中,寿宁县下党乡探索建立“社区民警+民政”服务模式,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工作(社会救助)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持续开展年度复核等工作,对社会救助对象进行动态调整,全市共发起核对12.95万人,通过年度复核,新增389人,清退2791人,相关工作经验在民政部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

  三是创新推动温暖救助。在全省率先自主开发“助扶宁”社会救助自我甄别小程序,方便困难群众通过填入家庭基本情况,初步“一键甄别”是否符合救助条件,小程序上线以来,已有5378名群众运用小程序进行“掌上”甄别。创新实施“孝老消防”建设,有效解决农村特困老年人住宅消防安全问题,得到省消防救援总队肯定。联合爱心企业开展“善行福建——光明宁德”低收入人口眼健康公益救助项目,截至目前,共开展义诊3.41万人次,为463名低收入人口提供复明手术医疗免费资助。

  深化特殊群众关心关爱体系

  一是聚焦“幼有善育”。将全市261名孤儿和1876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近五年来,累计发放资金1.35亿元。开展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关爱网络,持续推进“福蕾行动计划”,近五年来,筹集投入资金1705万元,覆盖近1.15万名留守、困境儿童。近年开展“润心伴成长·同心护未来”等儿童关爱服务主题活动,走访慰问1632人,帮扶解困儿童数1253人。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补助标准较2018年分别增长48%和99%。儿童福利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相关课题获民政部二等奖,社工项目在全市首届社会工作者实务技能竞赛获团体二等奖。

  二是聚焦“残有善助”。残疾人福利工作稳步推进,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和提标工作,近五年来,共发放补贴539.25万人次,发放金额5.45亿元。建成5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寿宁县2024年新建精神障康复机构和福安市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近五年来,福安、福鼎两所精神病人疗养院门诊量25.46万人次,入院8167人次,收治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1542人,精神卫生服务质效持续提升,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社会救助研究课题获省民政厅二等奖。

  三是聚焦“困有善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工作持续扩围增效,大力推动“主动巡查+联合救助”有效衔接和“市级机构+县级职能”有机互补,申报并入选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全省1家)。连续多年扎实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以及“619”救助机构开放日活动,打通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渠道,近五年来,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4508人次。

 

  抓成办好“3”大行动

  聚焦深化改革,大力实施专项事务便民行动

  一是有序推进婚俗改革。多渠道宣传“跨省通办”政策,全省首对“跨省通办”结婚证在蕉城区民政局婚登处办理。引导新人情定“山盟海誓”,树立婚嫁新风,蕉城区民政局东湖婚姻登记处作为宁德市首个“公园式”婚姻登记点正式揭牌启用。打造简约适度的婚俗改革样板,获评全省推进“山盟海誓”品牌建设工作表现突出先进单位。持续打造寿宁县、霞浦县两处市级婚俗改革试点县,近五年来,全市共办理结婚登记76666对,集体婚礼和颁证活动48场,婚姻家庭辅导3.03万人次。

  二是大力推进殡葬改革。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益性安葬设施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全市9处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累计完成公益性公墓建设54102穴并逐步向市场开放。深入开展殡葬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严查群众背后的“风、腐、责”问题,持续解决殡仪馆乱收费问题和公墓非法扩建及违建问题。

  聚焦管严管活,大力实施社会组织培优行动

  打好年报、双随机抽查、社会组织异常名录和红黑名单管理等监管“组合拳”,公布社会组织红名单22个。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简化注销登记程序试点,出清8家。承办全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并作重点发言,《党建引领激发社会组织发展活力》被民政部《中国社会组织》刊发。联合市工商联打造行业协会商会季度会商制度搭建政社企互动平台,建立季度会商机制,有效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五年来减轻企业负担1184.43万元,惠及企业1600余个。

  聚焦共同富裕,大力实施慈善事业促进行动

  牵头建立全省首个慈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高效整合宣传、统战,民政局等22家部门优势资源,打造覆盖扶危济困、扶老助残、助学助医等领域的慈善体系。确定每年的8月18日为“宁德慈善日”,市县慈善总会全部成立。实施全市“乐善福行”专项行动,近五年来,全市实施公益慈善项目(活动)2303个,慈善帮扶资金数额21192万元;受益群众数量82.51万人次。近五年来,累计表彰“慈善爱心企业(单位)”63个“慈善模范个人(工作先进)”20名“优秀慈善志愿者服务队”32支“优秀慈善志者”179名,4个单位、个人获首届“福建慈善奖”表彰。近五年来,提倡个人捐赠不低于一天的经济收入的善款,全市相应捐款数额达5718万元,慈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持续聚焦“4”大重点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创新开展社区老区村“一方水土两方人,社区农村一家人”省级试点工作,推动20个社区与20个老区村结对共建,通过抖音、快手、视频号三大直播平台开播“社区老区一家亲? 直播助农公益暖心”活动。共建工作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各项活动120多场,惠及群众5700余人;加快推进老区村各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帮扶群众近1.2万人次。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更显成效

  认真落实支持老区基点行政村乡村振兴的七条措施和新时代进一步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任务清单。牵头拟定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支持老区基点行政村乡村振兴的七条措施》,近五年来,下拨革命老区专项资金和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525万元,修缮文化遗存57处,扶建项目340个。持续推进“阳光1+1”(社会组织+老区村)牵手计划,256个社会组织牵手270个老区村,投入资金4359.3万元,落地帮扶项目220余个。革命“五老”人员定期生活补助标准提高至1990元。

  区划地名管理和平安边界建设更加有序

  扎实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工作,着力构建适应我市乡村发展的地名管理服务体系,开展乡村地名信息采集行动,近五年来,采集上图地名及兴趣点8334个,规范地名命名更名备案227件。持续开展国家地名信息库数据质量提升工作,录入数据52661条。持续深化平安边界建设,完成244条总长4102.72公里的省、市、县三级界线联检工作,创新开展行政区域界线督导并引入无人机巡检界线。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大力推进全程网办事项,办理全程网办件163件,占比约98%。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即办。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