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先行先试,奋力书写两岸融合发展新篇章
来源:平潭民政 时间:2024-12-17 22:26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2019年4月、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五年来,全省民政系统牢记职责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奋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凝聚奋进力量,“福建民政”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民生为大,为闽添福——各地民政事业五年发展成就巡礼”专题报道,展示各地民政部门推动新时代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1次莅临平潭调研考察,亲自为平潭擘画宏伟蓝图,为平潭开放开发指明前进方向。谆谆嘱托,念念于心。近5年来,平潭综合实验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锚定“一岛两窗三区”美好战略蓝图,砥砺奋进,不断书写岚台融合、民生保障、社会服务、社会治理新篇章。

  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融

  

    2023年6月15日,第七届海峡两岸村里长交流会在平潭举办

  平潭因台而设、因台而特。五年来,平潭民政系统牢牢扭住对台融合初心使命,在推动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上走前头、作表率,努力将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家园。

  在全国首创台湾社区营造师职务,在全省率先实施台胞竞选担任实验区村(居)委会副主任职务,累计引进近100名台湾社区营造师参与社区治理,获评省级基层对台交流示范点4个,构建“村(居)干部+台湾社区营造师+志愿者+民众”的基层治理融合“平潭模式”,按照“一村一品”理念,打造了一批基层融合治理品牌样板,塑造美丽、文明、和谐的乡村社区新风貌。探索引进4名台湾社工,搭建两岸社工人才交流桥梁,创建“台湾社工+村(居)委会+志愿者+慈善力量+社会组织”的五社联动机制,畅通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2023年10月27日,全省首个由台胞担任法定代表人的社会组织—岚台同心社工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紧抓政策窗口期,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后,先行先试,通过建立“全流程”服务链条,在全省率先成立首个由台胞担任法定代表人的社会组织,作出两岸基层融合新示范。

  开展两届闽台“山盟海誓”集体婚礼,推动闽台“山盟海誓”集体婚礼品牌永久落地平潭,进一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情感融合。支持台胞台企在岚兴办养老服务机构,享受与大陆居民开办养老服务机构同等待遇。给予11名困难台胞临时救助3.6万元,帮助解决临时性、突发性困难。

  民生保障有温度更扎实

  

    2024年6月3日,平潭综合实验区举办“岚岛童馨 筑梦未来”关爱儿童服务项目展评活动

  牢牢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不断完善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救助格局,在全力解决急难盼愁问题中彰显人民至上的发展温度。有效落实“单人保”、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刚性支出扣除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认定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的基础上,保障对象向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人口扩展,将未成年特困人员认定范围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脱贫攻坚期间,将全区468名区定精准扶贫对象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主动发现机制,打造“主动发现+自主申报”救助工作模式,将近8300名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持续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城乡低保标准较2019年分别增长33%、16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全面下放,低保和特困审核确认时限压缩至原来的二分之一,救助流程优化便民。积极探索形成统筹资源结对帮扶、“救助+社工”、“救助+慈善”等服务模式,推动救助模式向“物质+服务”发展。

  平潭综合实验区举办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启动仪式,为270个留守和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

织密织牢“大救助”保障网络,将救助举措延伸至各类困难群体。建立困境儿童精准保障、多元救助、多维服务关爱机制,将251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服务保障范围,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含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19年分别增长 48%、99%。实现区未保中心、乡镇(街道)未保站和基层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工作队伍全覆盖。打造“岚岛童馨”“公益学堂”儿童关爱品牌,其中上攀学堂为乡村留守儿童免费开设丰富多彩艺术功能课400多节,受益儿童近2万人次;依托专家资源,培养由留守儿童担任岚岛语族考古基地“讲解员”“文化使者”,实践案例获评福建省乡村振兴机制创新特色微创新类优秀案例。深入实施“福蕾行动计划”“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人子女关爱保护活动”等儿童关爱项目,惠及困境和留守儿童6000余人次。着力打造“1+N”多维度救助模式,创新建立“互联网+”“警务大数据+”等救助寻亲机制,5年来共成功寻亲42名。对25名超过3个月未找到身份信息的救助对象实行落户安置,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连续多年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实施“福康工程”“精康融合行动”助残项目,提供精神障碍康复服务约600人次。

  社会服务有品质更便民

  

    平潭综合实验区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紧急呼援、医疗救助、定位服务、心理慰藉、定期关怀等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有颐养的温暖画面成为发展最生动的底色。印发《平潭综合实验区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平潭综合实验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工作方案》等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养老服务顶层设计。初步建成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高端民办养老机构童心颐养中心建成投用,大型医养结合项目君山养老服务中心竣工验收,累计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33个,养老床位达到3217张,较2019年床位增长110%以上,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8张,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积极探索“社区+养老”“物业+养老”“居家+养老”等服务模式,连续7年实施城乡社区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累计提供各类线下助老服务约9万单,连续3年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01户。打造“4+12+N”老年人探访关爱、多病共防共管、慢病医防融合服务新模式,依托平潭智慧医养平台,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平安通”服务试点,建立区域经理(客服人员)、乡镇管理员(片区小组长)及助老员“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将“云守护”模型与12580福龄热线服务相结合,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紧急呼援、医疗救助、定位服务、心理慰藉、定期关怀等“一键式”应答服务,打造全方位守护体系,形成“一刻钟医养服务圈”。

  

    平潭综合实验区童心颐养中心内,老年人们跳操、下棋、看电视,享受悠闲时光

  殡葬服务便民惠民。殡葬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1个区公益性公墓项目和3个乡镇骨灰楼堂建成投用。文明殡葬新风更加深入人心,主岛遗体火化率保持100%,离岛殡葬改革稳步推进,大力推广壁葬、花葬、草坪葬、格位存放等生态葬法,印发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让“逝有所安”有选择、有保障。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成果显著,拆除各类违建坟墓110余宗,节约海岛土地资源70余亩,持续巩固殡葬改革成效。

  区划地名规范优化。顺利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15个乡镇撤并为“1街道3镇3乡”,优化乡镇行政区划格局,实行“片区(乡镇、街道)合一”基层治理管理体制。实施“乡村著名行动”,采集上图地名信息1650条,命名乡村道路180个,安装门楼牌15878个,备案公告地名5个。开展平安边界共建活动,将界线的勘定、联检与平安建设有机融合,助力边界平安、和谐发展。

    台湾社区营造师融入台湾基层治理理念,对村容村貌进行改造提升

  社会治理增效能添活力

  上楼村借鉴台湾志工理念,组建了平潭首支“村干部+台胞+志愿者+民众”的百人志愿服务队,开展邻里守望、助学助医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130余场

坚持立足居民需求,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扎实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基层自治水平,全面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任务,依法优化村(居)委会班子队伍结构,同步选优配强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100%。城乡社区民主议事厅实现全覆盖,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142名,全部村(社区)依法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推进1个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试点建设,积极开展城乡社区近邻服务,“五社联动”多元共治持续深化。

  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全区共登记成立社会组织393家,5A社会组织10家、4A级社会组织4家,3A级社会组织4家。注重党建引领,落实社会组织党建与登记、年检(年报)、评估等工作“三同步”。开展“我为企业减负担”专项行动,为会员单位减免会费约70万元,分类处置“僵尸型”社会组织166家,严厉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开展各类慈善、志愿活动200余场,累计投入资金达约100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近1.8万人次。

    平潭综合实验区举办“金秋十月 关爱暖重阳”公益慈善活动,活动现场为120位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送上慰问物品

  加快社会工作发展。建立1个区级社工站服务指导中心、7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2个社工示范站服务体系,星级社工站点实现全覆盖,培育5个四星级社工站、2个五星级社工站。综合运用社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社区活动超130场,开展社工个案60个,服务覆盖困难群众、老年人、留守困境儿童、社区居民等5万人,组建社区兴趣队伍40多支,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15支。出台社工专业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全区持证社工人数较2019年增长3.6倍,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