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政丨她们都有了新生活
来源:“中国民政”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4-03-27 16:22
随着DNA检测、方言识别等技术的运用,救助管理机构帮流浪乞讨人员寻亲的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福建厦门、莆田两地救助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借助新技术提高寻亲成功率的同时,不断提升跨部门协调能力,着力做好源头治理,让返乡回家的流浪乞讨人员真正回得去、留得下、生活得好。
生活有着落了
“感谢救助站帮我申请低保,我这次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2023年8月30日,流浪多年的小华(化名)在回家路上拉着厦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手说。
小华是莆田市仙游县人,几年前因为生活压力和离婚等变故出现焦躁、妄想等症状,并因此失业。2022年3月,来厦求职花光路费的小华无处安身,被当地派出所送至厦门市救助站。救助站安排医生和专业社工为小华开展治疗和疏导,使她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日渐好转。
厦门市救助站通过调查得知,小华母亲已改嫁,其他家人也不愿收留她。后经过救助站工作人员反复做工作,小华的母亲答应予以照顾,救助站将其送回仙游。
可是,2023年5月10日,厦门市公安局湖里分局湖里派出所又将小华送到救助站。“我母亲生活有难处,其他亲戚也有压力,我还是自己过比较好。”小华说。厦门市救助站随即联系仙游县救助站,共同帮助小华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并再次护送她返乡。然而,去年8月,小华居住的旧房被台风和大雨摧毁,她又一次到厦门市救助站求助,救助站决定联合仙游县民政部门为小华从源头解决困难。
厦门市救助站从小华的堂亲处了解到小华离异后已经成为“空挂户”,于是他们一边请仙游县救助站帮忙协调落户,一边委托亲戚查阅小华的病例,为她在仙游县申请救助寻找依据,同时鼓励小华勇敢面对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经过厦门、仙游两地救助站及多方共同努力,小华顺利申请到了低保,生活和医疗都有了保障。
母女的隔阂消除了
2023年11月1日,厦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把小江(化名)护送进站。当时小江脸色苍白,四肢乏力,还出现了头晕、恶心等症状。救助站值班医生经检查发现,她的血压和心率均高于正常值,决定将其送往医院救治。
把小江送到厦门市中医院后,医生为她做了多项检查,并没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推测小江是因为压抑感太强出现身体不良反应。
经过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耐心疏导,小江逐渐敞开了心扉。她告诉工作人员,自己36岁,湖北宣恩人,没有家人,已经外出务工20年,后因病辞工,深感生活无望、压力重重。
了解情况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马上安排专业社工疏导小江的情绪,同时积极协调宣恩县救助站协助核查情况。工作人员了解到,小江1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是叔伯把她养大,但十几年前小江跟所有亲戚失联。
在宣恩县救助站的协助下,厦门市救助站联系上了小江的母亲。江母自责不已,马上委托在杭州市工作的弟弟去接回小江。小江百感交集,但不满自己小时候被抛弃,不愿意回到妈妈身边。
厦门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感受到,母女之间的隔阂更多是因为误解,于是通过耐心劝说帮小江慢慢解开了心结。后来,小江主动要求和母亲通话,母女俩冰释前嫌。次日,工作人员送小江和她舅舅到机场,二人顺利登机返乡。
“虽然十几年没有联系,但寻亲成功后她的家人依然很关心她!”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说。
能够自食其力了
20多年前,家住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的女子姚英(化名),突发精神类疾病,此后多次外出流浪。2007年被护送返乡后,她在莆田结婚生女。但后来姚英的丈夫无故离家不回,她起诉离婚,法院予以支持。之后,她又开始到处流浪。2018年,莆田市救助管理站从北京将姚英接回家。
去年以来,莆田市救助管理站着力提升对所有返乡流浪乞讨人员的关爱服务质效,坚持每年探访两次,帮助解决生计难题、开展心理慰藉,最大限度地杜绝多次流浪现象。针对姚英面临的残疾、务工难等问题,市救助管理站协调涵江区民政局,为姚英及其女儿、父母办理了低保,还为姚英申请了残疾人两项补贴,并安排社工对姚英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她精神支持。
生活有了保障后,姚英的病情趋于稳定,但外出找工作依然不顺利。莆田市救助管理站探访时了解到姚英就业碰壁的事情,再次安排专业社工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提升她的抗逆力和自信心。
在市救助管理站和涵江区民政局工作人员的持续鼓励下,去年12月中旬,姚英在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的一家工厂找到了工作。
“目前,姚英状态稳定,一直在上班。”涵江区民政局社会救助股负责人告诉记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